八项规定对高端餐厅和一些奢侈品的销售构成了极大的冲击。
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在经济学诡辩一书中提到一个关于中国的故事,在很久以前,古代中国有两个大城市:晋和陈。然后皇帝问况:你是怎么看这件事情的?况回答:我做梦没有想到毁了一条运河为人们创造了这么多的工作。
那么,到底是谁对谁错呢?由此问题,我们不禁要问经济学是什么?人类经济活动的目的又到底是什么?无疑,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经济,什么是经济?经济就是效益。许多人不远万里,不辞劳苦地将货物从晋运到陈,或者从陈运到晋。总之,每家旅社的周边都兴起了一个集市。什么是效益?效益就是最小成本,最大产出。3个月以后,皇帝派人把大臣况叫到跟前说:况,朝那边看看。
况回答说:陛下,通过交通的便利,你认为会降低消费者的价格,但是一旦你这么做,因毁了运河而兴起的工作都会失去。他看到运河不远的地方有很多人在工作。城镇化战略的实质,是加快中国的改革。
实现城镇化,可以说中国目前几乎没有现存的可完全沿用的制度与政策,而是需在国民经济方方面面的领域进行改革。而且,哪个地区工业化水平高,自然城镇化率水平(甚至是城乡一体化水平)也相对较高。正如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说的:21世纪世界上有两大历史性事件,一是中国的城镇化,二是亚太经济。具体说,城镇化规划的重点绝对不应去规划实现城镇化是需要30万亿元还是40万亿元的问题。
既然改革与转轨是个渐进的过程,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必然也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不能拔苗助长,搞大跃进,不能把国民福利待遇的胃口吊的过高,更不能突击造城。当然,滞后的改革还涉及土地管理、金融体制等,确实头绪繁多、情况复杂。
特别在以市场经济为目标取向的环境下,前者的配置又将涉及水电油气煤、利率汇率等资源要素价格的改革,而这些体现市场动态价格的改革结果,是人们事先难以详细预测的。因此,推动城镇化战略,是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但要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恐还需要进行一系列除城镇化所涉内容之外的制度改革。面对各地生态与资源的分布不均,后来居上的全国城镇布局完全可以吸取中外过去城市病的教训,吸收最新的信息与交通等技术,结合当地的水、森林、矿产等各种自然资源环境,对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空间布局,做到事先规划,分步实施,防止重蹈前人的错误道路。但是,由上述中国城镇化发展路径决定了,在复杂的环境背景下,研制城镇化规划必须贯彻突出重点的原则:一是规划不能面面俱到。
二是围绕提高民生水平、公平市民待遇这一核心内容,研究由农民变市民后应享受的福利待遇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内容和目标。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加快农业产业化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又会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无疑,这一决策方向是正确的,是能为未来的历史所证明的。这一切决定了,要探索未来中国城镇化的道路与路径:第一,必然是一个因地制宜的过程。
但是要具体实现此战略目标,要让亿万农民离开农业和土地,进入大中小城镇并能真正享受市民应享受的公共服务和福利待遇,面对当前中国的现状,众所周知,任务是相当的复杂和艰巨。(4)让农民工逐步接轨、享受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待遇。
具体就后者而言,应明确提出,今后凡对与城镇企业确立劳务合同关系的农民工,要取消对其的一切非市民化的不公平待遇。第四,是一个制度改革的过程。
概括而言,一是要解决亿万农民工进城后的住房、小孩上学、农民工医疗、养老的问题(即农民工市民化)。没有重点,就等于没有规划。12.城镇化规划的弦外之音如果要实现以上的民生改革措施,意味着户籍制度等项改革会水到渠成。因此,当前实施城镇化战略就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后两项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或可持续城镇化的问题。中国现实起点的特征是什么?一是已在城镇中生活的亿万劳动力享受的却是非市民的歧视待遇,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差距已严重影响到一个社会的稳定。
10.城镇化规划中的原则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战略,制定一定的行动规划,等价于寻找确保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政策制度,这是非常必要的。5.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前几年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问题,是出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城乡社会、经济全局高度上提出的一个新的战略性要求。
中央政府应尽快明确这些规划指标,并作为对各地推动城镇化的紧箍咒和天花板,予以约束,不许突破。二是要解决大量农民工进城后城市扩建中面临的水、电、气、道路、排污、资源节约等城市建设问题(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暴露财税体制的矛盾与困境,进一步帮助决策层摸清财税问题的线索,梳理、寻找财税体制全面改革的思路,同时可以倒逼与推动整个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8.中国城镇化战略的实质根据以上对城镇化战略意义、历史任务以及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阐述,很清楚,要进一步提高中国城镇化率水平,就其最低限度而言,必须要改革户籍制度、人口管理制度。
城镇化过程中投资什么?投资多少?资金如何筹集?原则上应交给市场。(3)实现农民工养老账户异地转移自由。4.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用现代工业、信息等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以新增投资为支撑),形成规模经济,以提高农业生产率,解放了部分农业劳动力,从而给城镇的工业发展和就业提供了可能条件。要通过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中央与地方财力与事权的现存关系制度、改革各要素价格机制以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以最后确保城市扩城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来源和有效的运用。
同时,从一个含有工业和一定比例农业经济的地区看,在科学布局和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往往又会包括城乡统筹发展含义上的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布局和改善三农问题的措施。因此,要制定一个真正有效的城镇化规划,若不明确相应领域的改革规划,最终是徒劳的。
具体是立足于城镇社会和市民福利待遇的标准,瞄准缩小城乡差距的目标,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赋予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中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各省区划的水、森林等生态、矿产资源分布的极端不均,对各地区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和城镇群空间布局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这是中央政府搞城镇化规划的重要职责。这些指标对地方政府而言,往往不容易被重视,恰恰需要中央政府在各地大力推进城镇化之前,须事先统筹规划,予以硬性规定的。
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基于科学测算农业用地基础之上的土地管理原则、城市人均用地指标、工业用地和市民居住用地比例、资源节约指标、森林湖泊湿地及清洁水等各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指标、大中小城市及城市群建设中的各类技术指标(包括综合交通体系指标)等等。同时又意味着,各地会在城镇化中遇到很大的财力制约,会暴露中国当前由于诸项改革的滞后在拖城镇化的后腿,其中财税的改革大为明显。工业产值占比在增加,农业产值占比在减少。推动工业化(包括今天所提的信息化)的进程,必然同时是在推动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城市面积在扩展,城市要新增包括住房、水、电、气、排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从而可推动一国投资。具体从衡量提高城镇化水平的角度看,在中国当前,要提高城镇化率的真实水平,除统计上意味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城市人口的增加之外,就其实质而言,而且在当前也是最难办的是,当农民离开农业和土地进城就业后,能否同样享受市民的公共服务与福利待遇,城市环境能否保持相对的宜居。
7.城镇化战略的历史任务能否实现城镇化战略,最终可衡量的目标可以简单归结为城镇化率的提高。在当今中国体制下,突出投资计划只会误导地方政府,强化政府主导理念,助长沿袭过去粗放式的投资至上的增长理念。
如果说存在特殊之处,只是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城镇化现实的起点不同,决定了在完成城镇化历史任务中会有道路上的路径差异。但是,从事物的规定性看,新农村建设问题着眼解决的仍是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而不是城镇化的问题。